S.M.A.R.T的全稱為“Self-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”,即“自我監測、分析及報告技術”。支持S.M.A.R.T技術的硬盤可以通過硬盤上的監測指令和主機上的監測軟件對磁頭、盤片、馬達、電路的運行情況、歷史記錄及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、比較。當出現安全值范圍以外的情況時,就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。
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人們就意識到數據的寶貴性勝于硬盤自身價值,渴望有種技術能對硬盤故障進行預測并實現相對安全的數據保護,因此S.M.A.R.T技術應運而生。目前,大多數硬盤的平均無故障時間(MTBF)一般在30000小時以上,有些高端產品可達120萬小時。但是對于不少用戶,特別是商業用戶而言,一次普通的硬盤故障便足以造成災難性后果,所以時至今日,S.M.A.R.T技術仍為我們所用。
該技術由Compaq公司率先開發,IBM、希捷、富士通、昆騰等硬盤廠商參與修正, 并融合了Compaq公司的IntelliSafe診斷技術和IBM的PFA檢測技術特點,1995年5月,Compaq公司向Small Form Factor(SFF)委員會提交了IntelliSafe的技術標準報告(SFF-8035i);1996年1月進行1.0版的修正(SFF-8035R2);1996年6月進行了1.3版的修正(SFF-8055),并聯合IBM等公司向SFF正式申請將IntelliSafe技術加入到ATA-3的行業標準中,正式更名為S.M.A.R.T。
作為行業標準,S.M.A.R.T規定了硬盤制造廠商應遵循的標準。滿足S.M.A.R.T標準的條件主要包括:在設備制造期間完成S.M.A.R.T需要的各項參數、屬性的設定;在特定系統平臺下,能夠正常使用S.M.A.R.T;通過BIOS檢測,能夠識別設備是否支持S.M.A.R.T并可顯示相關信息,而且能辨別有效和失效的S.M.A.R.T信息;允許用戶自由開啟和關閉S.M.A.R.T功能;在用戶使用過程中,能提供S.M.A.R.T的各項有效信息,確定設備的工作狀態,并能發出相應的修正指令或警告。在硬盤以及操作系統都支持S.M.A.R.T.技術并且該技術默認開啟的的情況下,在不良狀態出現時S.M.A.R.T.技術能夠在屏幕上顯示英文警告信息:“WARNING:IMMEDIATLY BACKUP YOUR DATA AND REPLACE YOUR HARD DISK DRIVE,A FAILURE MAY BE IMMINENT.” (警告:立刻備份你的數據同時更換硬盤驅動器,可能有錯誤出現。)
S.M.A.R.T信息保留在硬盤的系統保留區(service area)內,這個區域一般位于硬盤0物理面的最前面幾十個物理磁道,由廠商寫入相關內部管理程序。除了S.M.A.R.T信息表外還包括低級格式化程序、加密解密程序、自監控程序、自動修復程序等。監測軟件通過一個名為“SMART RETURN STATUS”的命令(命令代碼為:B0h)對S.M.A.R.T信息進行讀取,且不允許最終用戶對信息進行修改。
S.M.A.R.T標準中采用二進制代碼作為S.M.A.R.T的基本指令,并規定寫入標準的寄存器中,形成特定的S.M.A.R.T信息表,以供正常檢測和運行。S.M.A.R.T指令分主指令(Command)和次指令(Subcommands)。主指令主要提供設備是否支持S.M.A.R.T或忽略某一次指令特征的信息。而次指令則提供支持S.M.A.R.T設備的檢測信息。這些指令主要由設備廠商寫入,一些專業硬盤維修軟件可以通過這些代碼進行設備的檢測。